孫中山為何稱“華僑乃革命之母”|專家解析

201906.jpg

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電 (吳侃 金旭)10日是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日,回望革命歷程,華僑對辛亥革命的成功功不可沒。僑務專家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,孫中山曾讚譽“華僑乃革命之母”,這是對華僑在辛亥革命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功勳的高度概括和肯定。

 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說,孫中山先生認為海外華僑是革命運動最有力的支持者,他的40年革命歷程中約有一半的時間奔走於海外華僑社團、留學生和僑領之間,在海外華僑中做教育啟蒙、宣傳鼓動、組織策劃的革命工作。

  張春旺表示,回顧辛亥革命的歷史,華僑在推翻帝制、建立共和的每一個階段、每一次行動中都曾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,為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。

  他說,華僑是革命團體的積極參與者,1894年興中會成立,之後發展到300多名會員,其中200多人為華僑;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,此後華僑革命者組織同盟會分會和通訊處,形成了“凡有華僑所到之地,幾莫不有同盟會會員之足跡”的局面。

  他稱,華僑是革命思想的積極宣傳者,他們創辦革命報刊雜誌,為革命的成功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輿論準備,同盟會成立後,孫中山在海外創辦了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《民報》,其後在東南亞、美國等地,革命報刊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。

  “華僑也是革命起義的英勇獻身者,他們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,多次參加武裝起義,不惜為國捐軀。”張春旺舉例,從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,在孫中山直接領導下,同盟會在華南沿海和沿邊地區連續發動6次武裝起義,華僑成為起義的重要骨幹;1911年4月,趙聲、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,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”中有31人為華僑。

  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副研究員廖萌表示,在經濟上慷慨助餉,也是華僑對辛亥革命重要的貢獻之一。 “歷次起義的槍彈費、革命組織的活動費、創辦報刊的宣傳費等,絕大多數都由華僑提供,據不完全統計,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,僅華僑捐款就達700至800萬港元。”

  “華僑群體中各階層、各行業人士為支持孫中山可謂不遺餘力,提供了數額巨大、源源不斷的經費資助。”廖萌舉例,他們將辛苦掙來的積蓄毅然捐獻,湧現出許多感人之舉,檀香山僑商鄧蔭南變賣產業充當起義軍費;南洋華僑謝逸橋、謝良牧為支援革命不惜傾家蕩產;菲律賓華僑林景書收縮產業,為革命籌集50餘萬元菲幣……

  “回溯歷史,中國的每一次進步、每一次轉折背後都有海外華僑華人的身影。”廖萌表示,正是在愛國愛鄉的精神品質和強烈的根親意識的指引下,華僑為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,也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拼盡全力。

  張春旺認為,華僑在辛亥革命中展現了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,矢志不渝、追尋真理的堅定信念,毀家紓難、勇於獻身的犧牲精神,前赴後繼、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。 “今天我們追憶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,更要深切懷念無數為了國家解放、民族復興不懈奮鬥、英勇犧牲的華僑志士仁人、革命先烈。”

  “撫今追昔,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,中國現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實現。”張春旺表示,相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,海外僑胞一定能夠發揮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 (完)

12021-05-10 新 副本.png